文/叶檀网络炒股配资
1997年11月,还有一个月,我30岁。
那年,发生了天大的事,有个内向的朋友天天守在电视机前,看NHK的三峡截流的直播,每天看着土往长江堆填。我问他为什么天天看这么无趣的画面,他说,这将改变我们所有人的生活。
日本人很激动,比中国人还激动,他们天天守着电视看着长江,为逝去的唐诗里的老三峡致哀。
1997年11月6日上午10时,长江三峡成功截断,这里是西陵峡,楚国和巴国的交界处,此处往东是极目楚天舒的世界。
一滩声过一滩催,一日舟行几百回;
郢树碧从帆底尽;楚云青向橹前来。
我那时看着长江截流,不象这个朋友这般激动,当两个长长的土堆靠到一起时,看上去就像乡村的两条路围住了一个池塘。
这是一个不能回想的事,自己在见证历史,见证一个时代的逝去,见证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但见证历史的人,并没有这种庄严感,不觉得自己在见证历史。
等到了生日不再那么让人高兴的年纪,才会觉得,在得到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
今年夏天,我不为空调用电操心
得到的自然不必说。
今年夏天奇热,我每天下午两三点被热得晕乎乎的,失去了思考能力,看着风在树上吹过,自己身上却是粘的,有这么两天,我身上长满了痱子,脱下衣服,红红的一片。
但是,不管怎么热,我从没有为空调用电操心,就是,怎么用,电都用不完,电价还变得便宜。这跟断了电的西班牙这些国家完全不同。
7月16日叶檀财经的文章写了夏季用电极峰,江苏、广东等经济大省的电价反而大幅下降,
小伙伴不停感慨,中国不知不觉已经变成了能源大国,成为全球新能源的主导国。
中国主要认准了方向做,赌性比美国、欧洲还要强,基建的效率无人能够匹敌。
不知不觉,在二十几年间,中国已经建立了一张全球最大的电力系统、弹性最强的电网、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系统。
2024年9月26日,在国家发改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规划司副司长宋雯介绍,我国已成为世界能源生产第一大国,构建了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形成了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连通海外的能源基础设施网络,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系统,发电装机达到24.7亿千瓦,超过G7国家装机规模总和;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达到226万公里,建成投运特高压输电通道33条,西电东送规模接近3亿千瓦,发电装机、输电线路、西电东送规模分别比十年前增长了1.2倍、0.5倍、1.6倍。
油气“全国一张网”初步形成,管网规模超过18万公里,比十年前翻了一番,西北、东北、西南和海上四大油气进口战略通道进一步巩固。十年来,能源生产以年均约2.4%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6.6%的增长,能源自给率长期稳定在80%以上。
英国金融时报近期发表专题报道,称中国正在创造人类文明史上首个真正意义上的\"超级电力王国\"。2024年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发电总量历史性地跨越了10万亿千瓦时大关,相当于全球总发电量的30%左右,是美国的2.5倍,印度的5倍。
7月2日,纽约时报报道了中国新能源产业的空前进展。
去年,中国安装的风力涡轮机和太阳能电池板比世界其他地区的总和还要多,已在太阳能电池板、风力涡轮机、电池、电动汽车和许多其他清洁能源产业的全球制造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在不断扩大技术领先优势。
中国开始主导核能,中国有31座在建核反应堆,几乎是其他国家的总和,各国目前争夺的焦点技术是核聚变,中国宣布取得了进展。
文章说,中国拥有近70万项清洁能源专利,占世界的一半以上,并且,中国通过新能源改变全球经济格局,改变与世界各国的关系。
从2000年以后开始,中国开始重构全球能源版图。根据研究机构气候能源金融的数据,自2023年以来,中国企业宣布的在海外清洁能源制造、发电和输电领域的投资达到1680亿美元。
纽约时报以哀叹的口吻提到老川对传统能源的“挖吧挖吧”政策。
当中国在疯狂发展新能源的时候,老川向日本和韩国施压,要求他们投资“数万亿美元”建设一个向亚洲运输天然气的项目。通用汽车取消了在纽约布法罗附近一家工厂生产电动车的计划,转而在那里生产V-8汽油发动机。
7月19日,中国商务部最新的数据显示,2025年前6个月,日本对华投资大幅增长59.1%,增速仅次于瑞士,排在主要国家的第二名。日本的对华投资中,包括不少新能源项目。中国、日本、欧洲之间的关系,真的像表面上看到的那样吗?
数据时代,竞争基石一是尖端制造业,二是人才,三是能源。
中国在尖端制造业上尚有差距,人才方面华裔令人瞩目,只不过为全球所用,在能源方面实现弯道超车,
悄无声息间,持续的努力,能源世界正在发生根本改变。
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中国气候中心主任李硕说,美国将支持化石燃料经济,而中国将成为低碳经济的领导者。美国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从现在开始,要往哪个方向走?
我曾经在南迦巴瓦徒步过
人类对地球、对自然界的干预以前所未有的程度加深。
2025年7月19日,新华社报道,我国正式启动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墨脱水电站)建设。
这座新的水电工程年总装机容量高达6000万千瓦,发电量约3000亿千瓦时,相当于3个三峡电站的发电能力,可满足3亿人年度用电需求,耗资1.2万亿元人民币,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坝。
相比而言,三十年前让人激动不已的三峡工程,相比而言,成了一个小工程。
2024年,全国发电量10.09万亿千瓦时,这一发电站量产后,年发电量相当于目前全国发电量的3%左右,可以替代9000万吨标准煤(中国每年消耗近50亿吨煤炭),使全国清洁能源(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提升8–10个百分点。
按照每度电0.3元计算,每年3000亿度价值900亿元。超过1.2万亿的造价,再加上贷款利息、维护费用,收回成本需要15到18年左右。
中国人做到极致,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水电开发项目之一。
这一工程\"截弯取直”,用“隧洞引水\",建设5座梯级电站,穿越17个断裂带。
中国坐实了全球新能源第一大国的位置,让西藏成为全球能源重镇,在版图上不再偏远。因为一个工程,南亚的和平共处成为可能。毕竟,这里的水电便宜又绿色,中国西部用不了三个三峡工程的电路。
要解决一个问题,是绕开这个问题,围魏救赵。
以前有个设想,在泰国南部开挖克拉运河,配合东南亚高铁,打通马六甲咽喉。但这一工程受制于复杂的族群、地缘、外交因素,几百年都未建成。
雅鲁藏布江这一水电工程还能解决大量的内需。
现在成都的常住人口已经超过了2000万人,增量全国第一。川藏相依,如果有一天西藏也成为中国市场化的前沿之一,拉动的内需会有多少?
投资,不是问题,通过贷款、发债都能解决。7月20日,刘晓博的文章《超级工程来了!相当于10个港珠澳大桥》里,对三峡工程的收益有一些数据。
三峡工程总投资大约是2500亿,2006年完工。三峡工程的投资中,枢纽工程耗费了大约1260亿元,移民安置耗费了大约860亿元,此外还有超过300亿的环境治理,以及财务费用等。
三峡工程20多年发电量的总价值,按照每度电0.25元计算,收入已经超过5500亿元。三峡工程的设计寿命是150年,加上航运收入、旅游收入,非常划算。
实际上远不止此,我们支付的电费里面有基金,三峡建设的三峡基金是每度电2分钱,现在不再是原来的基金名义,用于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可再生能源基金也从电费中出。
根据国能(TNB)官网的资料显示,从7月开始采用的新电费机制继续征收可再生能源基金费(Renewable Energy Fund)。只要每月的用电量超过300kWh,就需要缴付1.6%的可再生能源基金费,低于这一数字可豁免。
股市工程股爆火,反应投资者对超级工程的兴趣和信心。
国盛证券做了一个测算,主要分为五个板块。
一是主体工程,包括建筑工程、设备及安装工程、金属构件及安装工程三个关键环节,大约占据水电站总投资额的65%,也就是6692亿元。
二是水泥建材,水电站对于混凝土需求量很大。
三峡大坝建设期间一共消耗水泥1600万吨,中国能源报数据显示,雅下电站装机量6000万千瓦,大约是三峡的2.7倍。
因此雅下的预计水泥用量将超过4000万吨,年均带动水泥需求约284万吨,占西藏近五年年均水泥产量的近30%。
三是民爆工程,也就是建设隧道时的岩石爆破工程。
根据券商测算,三峡工程炸药用量超过5.2万吨,按照同等单位装机使用炸药量,雅下水电工程预计使用炸药量13.9万吨。
四是地基处理,水电站施工地区处于江河水域,地层基本以软土层为主,前期地基需要加固。
五是交通配套基建。
无论是内需、城市化、绿色能源、地域外交,这一工程毫无疑问是神来之笔。但我还是担心,像当初我的朋友担心三峡工程一样,心里五味杂际。
因为,我在南迦巴瓦峰徒步过,那里的雪山,那里的莲花,那里如同神迹一般的蓝色湖水,还能存在吗?
鲟鱼, 寻找家乡之旅
老友邱兵最近出了一本书《鲟鱼》。
他是重庆巴南鱼洞镇人,走得越远,他越怀念故乡。从上世纪80年代末,他离开家乡坐着大船到上海读书,他在船上度过大坝。看到硕大的鲟鱼逆流而回。他们从长江到大海旅居,当生命中的开关开启后,奋不顾身开启一场洄游之旅,游过3000多公里,到他们神秘的家乡孕育新的生命。
但他们跃不过大坝,他们一次又一次腾越,直至头破血流,失去性命。
我头脑中数次涌现这惨烈而血腥的一幕,如同自己就是那一条条鲟鱼,直到世界上只剩下57条,这一幕比大坝合龙、比唐诗宋词,更能激发我对三峡的想像。那是我从来不曾经历过的,可又如此真切。
我给他发了一条微信,谢谢他写出了我不曾经历的生活,写出了像人一般残酷的宿命。
而现在,在所有的经济、外交等现实考量之前,我在想,高山上的花怎么办?那湖水怎么办?还有长臂猿呢?
曾经听一个生物专家说过,现在全球都已经人类化了,深刻影响了生物的进化,无论在南极还是北极。能够制约人的,除了更巨大的自然力量,只有人类残存的善意和敬畏了。
(免责声明:本文为叶檀财经据公开资料做出的客观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请勿以此作为投资依据。)
正好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